智能制造几步走(上):在“工业4.0、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概念满天飞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迷失了方向,不知如何开始,盲目跟风。其实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智能工厂,都有自己的实施条件和路径,没有捷径可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道路,由于不同的市场需求模式,不同的产品流程,不同的管理基础等,关注的重点不同,但总能找到几种可行的方式来实现智能制造。
1、精益化
精益生产最初是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而设计的,其两大支柱是“准时化”和“智能自动化”。至今为止,精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涉及营销、研发、供应链、生产、流程乃至创业等全价值链的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全球行业的变革。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所追求的“创造价值,消除浪费”的理念、方法和工具,促进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质量、效率和响应速度的快速提升。
2、标准化
标准化是自动化的基础,是智能制造的前提。当然,标准化还包括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随着标准化,可以相应地发展自动化,假设零件是不断变化的,工作方法不是固定的,即使成本很高,也很难实现自动化。
3、模块化
模块化降低了从设计、采购到生产的复杂性,标准化的接口和连接方法增加了通用性,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周期,使自动化生产、物流和信息通信更容易实现。模块化实施难度较大,涉及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所以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精益的战略伙伴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4、自动化
自动化是智能制造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形象地把其称之为“机器换人”,他们也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将原来原材料处理的离散型加工方式进行集成,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原有的独立工序连接在一起,实行精益连续生产,省去了中间环节的装卸、储存和搬运,提高了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力成本的增加,自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有的企业有成熟的自动化方案,有的企业则没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条件规划自动化的方向。
5、服务化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加速了从制造向服务的转型。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工业网络。它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制造过程和制造业本身,跨越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覆盖了航空、能源、交通、医药等更多的工业领域。
此外,制造企业还可以通过设备联网数据对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进行监控、分析和改进,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效率。当然,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产品,服务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服务方式来打动客户。